东森企业集团

4月份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提示

发布日期:2023-04-07 16:38:06浏览次数:

食物温度危险带

食物温度危险带是指测量有害细菌在食物上迅速生长的温度范围。20℃时,致病菌在食物中约3-10个小时即可扩增10倍,温度越高扩增越快,37-42℃是食品的最危险温度。

结合我省月气温和世界卫生组织《食品微生物风险评估指南》数据,四月以来,我省气温逐渐升高,如果现做食品不做好保鲜存储工作,极易引起食源性疾病,导致患者出现腹痛、腹泻、恶心、呕吐、头痛、头晕等消化道症状。

建议

1.熟食避免在危险温度中暴露超过2小时,应当及时放入冰箱。

2.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剩饭剩菜。未食用完的饭菜应及时在冰箱中冷藏,但冷藏不应超过3天。

3.熟食在危险温度下超过2小时的,应在确认食物未变质并经充分加热后方可食用,但重复加热不要超过1次。

4.食物要烧熟煮透。大多数细菌和病毒不能耐受高温,可通过加热杀灭。加热食物时,其中心温度达到70℃以上并保持30秒以上,即可确保食用安全。

误采误食野菜中毒

春暖花开,大地复苏,特别是清明前后,各种各样的野菜长满山野。野菜口感新鲜、风味独特,深受大家的喜爱。但是食用野菜一定要注意,吃的不对可能引发食物中毒。

建议

1.不要随意在公园或路边采摘野菜食用,不要随便在散商游贩处购买,要到正规的超市、农贸市场购买野菜。

2.采摘野菜时不要选择不熟悉、不认识的品种。

3.野菜一次不宜吃得太多。老年人、婴幼儿、孕产妇、哺乳期妇女尽量不吃或少吃野菜。

4.采摘野菜一定要注意避开环境污染的区域,如化工厂、污水、公路、垃圾填埋场等附近区域,即使这些地方的野菜生长茂盛,也不要采摘食用。

5.怀疑自己误食野菜中毒应尽快就医。同时保留剩余食材,留证待查。

三、蛋类与薯类食用建议

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十三五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专项“中国0~18岁儿童营养与健康系统调查与应用”项目中的膳食调查数据发现:西部地区儿童蛋类的日均摄入量低于东中部地区儿童,薯类的日均摄入量高于东中部地区儿童。

蛋类包括鸡蛋、鸭蛋、鹅蛋、鹌鹑蛋、鸽子蛋及其加工制品,蛋类的营养价值较高,推荐每天1个鸡蛋(相当于50g左右),吃鸡蛋不能丢弃蛋黄,蛋黄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,如胆碱、卵磷脂、胆固醇、维生素A、叶黄素、锌、B族维生素等,无论对多大年龄人群都具有健康益处。

常见的薯类有马铃薯(土豆)、甘薯(红薯、山芋)、芋头、山药和木薯等。我国大多数居民的饮食中常将马铃薯、山药和芋头作为蔬菜食用。薯类碳水化合物含量为25%左右,蛋白质、脂肪含量较低,维生素C含量较谷类高;马铃薯中钾的含量非常丰富;甘薯中的β-胡萝卜素含量比谷类高,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。

根据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核心推荐——食物多样,合理搭配

坚持谷类为主的平衡膳食模式。

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、蔬菜水果、畜禽鱼蛋奶和豆类食物。

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,每周25种以上,合理搭配。

每天摄入谷类食物200-300g,其中包含全谷物和杂豆类50-150g;薯类50-100g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4月份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提示